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综合 >> 
《聊斋》何以藏辽图——蒲松龄手稿在辽宁省图书馆展出

时间:2023-04-11 09:04:50    来源:人民网-辽宁频道

清康熙十八年(1679)春,屡试不第的蒲松龄将多年手稿结集成书。这位40岁山东书生此前遍访乡野,把现实里的辛酸愤懑,化作书中的鬼魅传奇,取名《聊斋志异》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300多年来,《聊斋志异》里的故事被人们无数次地讲起,从小说到电影,从中国到世界,成为不朽经典,而这部手稿本身的传奇也毫不逊于书中的故事。

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手稿。人民网 周颂雪摄

清咸丰年间,蒲氏七世孙蒲介人携带《聊斋志异》手稿从山东淄川来到东北,定居沈阳,以卜卦和代写文书为生,虽生活窘迫,不改文人志向。之后,蒲介人将《聊斋志异》手稿传给了其长子蒲英灏。

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蒲英灏供职在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府,依氏得知蒲英灏是蒲氏后代,藏有《聊斋志异》手稿,便商借阅,蒲英灏无奈,只好先以半部借之。此后依克唐阿进京参战,不幸染病去世,其所借的半部手稿从此石沉大海,杳无音讯,这也成了蒲氏后人至今无法解开的“心结”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)蒲英灏奉命镇守西丰,其家属随迁,将半部手稿带到西丰。蒲英灏去世前,将仅剩的半部四册手稿传给了第五子蒲文珊,嘱诫他无论如何也要保存好祖先的手稿。

蒲文珊是一个读书人,曾任西丰县立图书馆馆长,对《聊斋志异》手稿的珍视胜过自己的父亲。1931年,时任奉天省图书馆馆长的袁金铠得知蒲文珊家藏有《聊斋志异》半部手稿,便向蒲文珊商借。蒲文珊推辞不过,亲自携带手稿面见袁金铠,袁想重金收买半部手稿,被断然回绝。他说:“先祖遗墨,仅此稿幸存,虽有欲购者,但贫不卖书,古训昭然,又何忍负先世保存之苦心也。”为此,蒲文珊被免去县立图书馆馆长职务。此后,又有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垂涎手稿,以重金收买,均遭蒲文珊回绝,才使半部《聊斋志异》手稿免遭劫难。

蒲文珊深知这半部手稿对蒲氏家族的意义,为保存好手稿,他在住房的西山墙外盖了一间小房,房里用土墙隔成前后两部分,后面的部分较小,与蒲文珊住的西屋打通,正好是西屋北炕,打通处安了一扇小门,用一个木柜挡在门上。用红木匣存放的《聊斋志异》半部手稿就藏在里面,除了在春夏之际适时将手稿拿出通风外,平时从不轻易打开,即使自己的亲生儿女也很少看到。就这样,蒲文珊将半部《聊斋志异》手稿珍藏了20多年。

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手稿。人民网 周颂雪摄

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告诉记者,1951年,蒲文珊将祖传《聊斋志异》半部原稿捐给国家。同年秋,东北文化部文物处将《聊斋志异》半部原稿重新装裱,移交东北图书馆(现辽宁省图书馆)。1952年,《聊斋志异》半部原稿又曾被送交中央文化部,并一度入藏北京图书馆,后复归辽宁省图书馆珍藏至今。

4月8日,“继往开来 国韵书香——辽宁省图书馆(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)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”开幕。历经300多年,这部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手稿重新与世人见面。年代久远,纸张已经泛黄,但墨迹依然清晰,以竹纸抄写,字体清秀工整。“这部《聊斋志异》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唯一存世的作家手稿,非常珍贵。”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专家刘冰说。

在展览现场,辽宁省图书馆利用声光电技术交织融合,再现了蒲松龄流连茶坊书肆,搜集奇闻异说的场景。

坐在这间茶坊里,再翻开《聊斋志异》更会感慨这部奇幻之作的书里书外皆是传奇。

标签: